教養逆思維 (Part1)

「教養逆思維」是一本我很喜歡的臨床心理師+教養專家+三寶媽所寫的,

這本書看似教養、親子關係的書,但其實可以運用在任何關係上。

之前有做過直播(連結在此),我也受益良多。

和你分享書的前半段幾個原則:


  1. 內在良善Good inside:

這是這本書的最基礎假設。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完好、良善的,這包括「你」在內。

當相信了這樣的前提時,

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孩子外在脫序的行為、不再只是發脾氣不耐煩時的兇媽媽,

而是可以專注在這些行為被後的「原因」。

試著「重建大腦迴路」、用「最寬容的解釋」來看待,

將會引導我們去看到孩子內心的世界。

例子:

小孩:我真希望妹妹死掉

媽媽:真不懂感恩,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話!?

相信孩子內在良善,用最寬容解釋:

媽媽:妹妹弄壞了他用心做出來的樂高,很挫折。

他是一個好孩子,只是陷入情緒當中,還好我在這陪他….


2. 兩者皆對:

沒有人是絕對的正確、絕對的錯誤。

用理解(兩者皆對),取代說服(單一正確)。

當在兩者皆對的模式下,可以對對方的經驗充滿好奇和接納。

例子:你決定了孩子現在不能吃糖果。小孩在大力反抗時:

我知道我做了正確的決定,而我也能理解孩子會生氣。

一腳踩著我的決定,另一腳踩著他可以有他的情緒。

一但我們認為「只有一個是對的時候」,

就會說服(甚至罵)小孩不準生氣(他不對),

或是,就直(我不對,所以)接把糖果給他了。

這一點我常常使用,既使原本這是我定下的原則,

但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、理解時,他知道父母是隊友,不是對手,

他在情緒之下,仍會找你安撫和陪伴,不會視你為敵。


3. 父母的職責:

父母的職責是設定界線,肯定和同理孩子的情緒,

所以孩子不該改變我們的界線。

小孩的職責是體驗、表達情緒來學習,

所以我們不用主導他們的感受,叫他們不準生氣/難過!

界線是你會做什麼,不是叫別人不做什麼。

「不準看電視」不是設立界線,

你把遙控器拿走才是設立界線。

肯定和同理孩子的情緒,不是他的行為。

他可以發脾氣,但不能亂丟東西傷害別人。

而同理來自於你對他的好奇心,沒有好奇心,會很難同理。

我喜歡知道自己的職責和角色,一但看清楚了,

你就可以重新看待,當小孩碰到困難的時刻,

他們掙扎是在做他們的責任,

這是他們份內的工作,

雖然表面一團亂,但其實每個人都在盡自己的份內工作。

Previous
Previous

一個最重要的教養策略....試試這個

Next
Next

你累了嗎?從疲憊看見自己的界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