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個心態幫助媽媽睡更好

記得高中午休時間,全班幾乎都在讀書,眾人皆醒我獨睡。

我不管有沒有準備好考試都會睡好睡滿午休。

直到生了小小孩,同樣經歷著「捨不得睡」「要追劇滑手幾」,甚至滑到眼睛都閉上了,手機掉下來敲到頭才醒來,才發現自己剛剛睡著了。


當時我只是為不睡而不睡,(好像小孩因為反抗而反抗),精神不好,既沒有享受到me time,連追劇完隔天起來還忘了劇情(聽起來很糟)。

我就像天平的兩端,明明這麼注重睡眠但卻又被自己、被寶寶,睡眠剝奪。晚上到了,我和寶寶都睡眠很混亂。


想要分享一些睡眠的心法:

  1. 把你的晚上睡覺時間固定下來。

照顧小小孩的媽媽,不知道半夜到底能不能睡過夜,但至少你可以先確保你上床的時間。

當上床休息時間固定了,你的身體也會進入一個固定的節律,幫助你更容易入睡。


2. 哪時候睡?聽身體的聲音。

有過半夜熬夜,撐過了某一個最想睡的時段後,精神就來了的經驗嗎?

因為白天醒著時,腦中會累積某化學物質,給我們「睡眠壓力」。醒著越久,累積越多,就會越想睡。

然而,我們身體也有另一個調節清醒的節律,這兩個系統在幫助我們在睡和醒之間交替著。

沒有幾點是應該上床的時間,你的身體會告訴你,如果你去感受身體,抓到了那個「感覺疲累」,你會有不錯的睡眠

如果熬過頭了,「睡意」也過了清醒節律開始工作,會讓自己誤以為不累,或感到累卻無法入睡。

所以,聽身體給你的訊號。


3. 對於「睡不著」的詮釋。

有些人睡不著躺在床上,就會開始擔心,像是無法關機的筆電不斷轉動著,越是焦慮就越無法入睡,這是失眠惡性循環。

睡不著和很多因素有關:白天的日照和活動、咖啡因的攝取量和時間、你當天的「睡眠壓力」和清醒係統的影響。


我兒子有一陣子,要躺床很久才會睡著,他會很擔心地跑出房間,說他腦中想法一個接著一個,比白天還要忙。

我會確保他的腳是暖的,身體是放鬆的,放溫和的音樂,和他說:

「你的目標不用睡著,只要閉眼躺著就好。」

只是幫忙他放下要「快點睡著」的努力而已。


「睡不著」不恐怖,讓我們更難入睡的是對於睡不著的擔心,這時候只需要起來(不要讓睡不著和床連結),看看書,做做事,聽個放鬆的音樂,很快睡意會出現。


4. 誰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?

研究發現40%的人偏向「早鳥」,30%的人偏向「夜貓子」,我就是另外 30%都是的人,但這個社會的生活型態(早上8點進辦公室),讓「夜貓子」處在一個劣勢,也讓夜貓子容易睡眠不足。

是基因決定你是早鳥還是夜貓子,不用太在意「成功人士早起的五個習慣」,也硬逼著自己要早起。


5. 小孩睡就跟著睡

對,就這點我一定會被打死,所以放在最後。

身為無後援三寶媽,我懂家裡有多少雜事,想擠在小孩睡覺時完成。

但,想想看,這些事真的這麼必要嗎?

如果當下你需要的睡眠,比一個乾淨的廚房更重要呢?睡眠是生存的需求,而家事沒有做完的一天。

我最喜歡和孩子一起睡午覺,而且無罪惡感。一起入睡的也更快。

不過,為了不影響晚上睡眠,小睡不要睡太久,最好也不要超過下午3點。

說了這麼多,其實只希望幫助 媽媽有更好的睡眠。

Previous
Previous

你最重要的關係之一

Next
Next

在懷疑自己 脾氣不好沒耐心,先想想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