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書上的內容,為什麼我就是做不到?
市面上的教養書(如果你不看教養書,請自行換成目標設定、自我成長等,你常看的書)千萬種,不同理論眾說紛紜,但似乎好像也大同小異,常讓人困惑,不知如何選擇。
有時候好像道理都懂,「不要打罵孩子」、「用正向教養」、「要和孩子多聊聊」
但實際上就是做不到。
我們無法做到教養書上的方法,最主要的原因,
是因為書裡面只講
「要怎麼做」
你應該也有很多經驗,有些事情不難做,就是會「抗拒」「不想做」,
有些是感覺不會花太久時間,但就是會「拖延」。
所以
你大概也猜到了,能不能做到,其實和你當時的想法和心情很有關。
試想看看,
當你對孩子提出要求,孩子回嘴時,
你腦裡有什麼句子?
是「他真不尊重我、真不應該」?
在生氣之下,要怎麼平靜地和孩子聊聊?至少我做不到。
而對話常常比較像是「說服他聽我的話」,話語中帶點責備。
你可能會問,除了生氣外,還可以有其他情緒嗎?
這取決你選擇的想法
我想和你分享
我最常用的是好奇和理解。
「我理解他不喜歡我給的規則,因為有時候我自己也覺得麻煩。」
「我好奇他是怎麼想的。」
用不同的想法和情緒去面對親子關係,可以打開更多可能性:
「我要用什麼方式傳達我的價值觀?」
「我現在用的方法好像沒有達到效果,換個方法試試看好了」
當在平穩的情緒面對教養上的困境時,並不是說就不會有衝突、也沒有替孩子的回嘴找理由,孩子仍然會生氣、難過,
但我們有選擇,
有機會更有意識地,
選擇,
我們想要呈現的自己,
而那將會是我們能掌握的力量所在。
當想法、情緒對了,
那麽「怎麼做」,「要說什麼」
都不會離你想呈現的自己太遠。